胃肠动力治疗仪的发展和原理
不断尝试触碰科技前沿:人才和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尝试和探索是技术突破的支点,定义和引领我们奋斗的标准,应用和普惠我们奋斗的目的。
一、产品概述:
胃肠动力治疗系统是采用高科技智能生物音频技术、数字合成技术,生产成特定胃肠生物起搏电信号,对胃肠起搏点进行刺激起搏,结合专用起搏介质,纠正异常胃肠电节律,抑制异位起搏点的电活动,来治疗各种功能性胃肠疾患的仪器。
二、胃肠起搏的发展史:
1922年
Alvarez和Mahoney揭开了胃肠起搏研究的序幕,从功能和生理上证实了胃肠起搏点的存在。
1966年
Berger等应用肠刺激器或人造“胃肠起搏器 ”对胃肠术后患者施行实验性胃肠起搏,期望改善术后症状。
1986年
中国欧阳守等人较早一个提出了“体表胃肠起搏概念”,并于1995年获得发明zhuanli。
1995年
美国应用手术植入胃肠起搏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但治疗费用高昂,手术存在痛苦、风险高。
1998年
清朝明医吴师机第四代传人吴云霞,在传承“内病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之上,将药疗、电疗、穴疗进行了完美结合,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肠粘连疾病的先河,并创造性发现在胃肠特定部位外加特定电流信号能有效的改善人因胃动力差所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
三、产品特点:
1、新科技:采用智能数字化的生物音频电技术,模拟合成比较接近人体自然胃肠电波形的“起搏信号”。
2、综合治疗:综合“信号起搏、穴位疗法、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生物反馈疗法”等五位一体治疗。
3、效果显著:智能数字的生物音频电,无耐受性,起搏点效果持久有效。
4、市场需求:符合医改政策,产品技术门槛高,竞品少,需求大,医院有收费项目、医保报销。
四、产品原理:
胃肠起搏治疗分为体内起搏和体表起搏两种方式,其中体内起搏因其需要手术、技术复杂、风险高等弊端,目前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而体表起搏其具有无痛苦、风险小、操作简单、费用低、适用广泛等优点正被业界普遍认可和采用。
1、胃肠起搏点,胃肠道的某一特定区电活动,可以驱动胃肠平滑肌收缩和控制胃肠道基本生物电节律,医学上称这一特定区域为胃肠道起搏点(Pacemaker)。
2、胃肠起搏,胃肠起搏点的电活动可以被外加“特制合成生物音频电信号”刺激驱动。利用智能数字生物音频电技术模拟正常的胃肠生物电信号,作用于胃肠起搏点,使其产生“谐振效应”对异常胃肠电活动进行修复和加强,从而纠正异常胃肠电节律,抑制异位起搏点的电活动,促使胃肠道产生正常节律收缩及推进蠕动,刺激胃液(含有各种消化酶)的正常分泌,缓解或消除胃动力疾病和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症状,实现治疗的目的。
五、产品优势:
“起搏信号”是决定胃肠起搏效果好坏的因素。“智能数字化生物音频电信号”接近人体自然胃肠电波形且比较容易被吸收,为起搏好信号。
(传统生电信号)
传统的拟生电信号为标准的方波或三角波(可调参数少)且不能很好的模拟正常胃电信号,所以其对胃肠起搏点的刺激作用较弱,易产生适应性,起搏点效果单一且不持久,不能满足临床个体化精细治疗的需要。
(智能数字化生物音频电信号)
(1)智能数字化生物音频电信号,比标准方形波和三角波更接近人体自然的胃电信号,加强峰值处的信号强度,使其能更好的刺激胃肠起搏点,达到起搏效果,驱动效果更好、
(2)每个波峰强度都与当时的生物音乐信号有关,所以每个波峰都是独特的,没有重复。这种不规则的信号更接近人体正常胃电信号,且不会使患者产生耐受性。
六、适应症状: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及功能性胃肠疾病;
胃肠节律紊乱综合征;
胃轻瘫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胃痛、胃酸、胃胀、胃痉挛;
功能性腹胀、腹痛、结肠炎、消化不良、大便不规则;
化疗后顽固性呕吐,恶心、呃逆;
习惯性便秘;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胃电图异常表现为胃动过速、胃动过缓,胃电节律紊乱;
七、适用科室:
消化内科、老年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肿瘤科、妇产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室等